“基于专业认证的高校督导与评价高级研修班”圆满举办

2021-11-05 来源:CIQA联盟公众号

    由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(CIQA)组织的基于专业认证的高校督导与评价高级研修班”于2019年8月14-16日在银川圆满举办。共有来自全国500多所高校的130余人参加了本期研修班,“专业认证的教学督导和过程评价”这一主题展开研讨和交流。

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对CIQA联盟“积极钻研业务”和“高站位开展工作”的要求,在前期专题调研的基础上,为帮助联盟成员单位深刻理解专业认证的理念和要求,实现日常教学督导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,评价反馈与持续改进密切联系,促进督导、评价结果有效应用于教学质量的提升,特举办本次研修班。研修班上,邀请了陈以一教授、张星臣教授、乐清华教授、刘志军教授、计国君教授等质量保障领域内的知名专家现场授课,答疑解惑,收到了良好的效果。

在开班仪式上,联盟秘书长李亚东博士介绍了联盟成立的背景、意义、主要工作及展望。他强调联盟将本着“以合作促发展”的宗旨,携手共建、资源共享、众包众创、互助共赢。主要围绕“一个体系、三驾马车”开展活动,即:一个体系就是高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;三驾马车就是督导、评价、监测。希望大家积极参与联盟的活动,推进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,提升内部质量保障的专业化水平,打造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品牌。

常务副理事长陈以一教授做题为“从毕业要求达成的视角看课程教学的改进”的报告。他从毕业要求达成的视角出发,以专业认证评估专家的身份,以进校考查所亲身经历的现实案例,深入解析课程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升问题。他认为,改进课程教学质量是一个复杂的教育教学问题;课程教学质量的内涵和提升途径是值得深究的学问,更是意义深远的实践;教师、学生是与课程教学质量关联的主体,所有相关方、参与者都与质量息息相关。他还就课程整体设计、课程教学实施、学习成效评价要素等方面做了深入讲解,并从教师的工程经历和工程能力、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等方面对教师的能力提升提出了见解。

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星臣教授做了题为“基于产出引导的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”的主题报告。张校长站在学校管理层面,从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的概念入手,针对参会代表的具体情况,从质控与评价的合理运用、学生中心理念思维转变的监控、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的监控、产出导向的教学过程监控、适应专业认证的教学评价体系建设、持续改进机制有效运行的监控等六个方面与与会学员做了交流。他认为,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应关注六个问题:1.是否转变为把学生作为主体对象?2.是否明确了学生的产出成果?3.怎样使学生取得这些的产出成果?4.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产出成果?5.如何保障学生取得这些产出成果?6.如何知道学生取得了这些产出成果?

教育部评估中心专家、华东理工大学原教务处处长乐清华教授做了“聚焦课程质量评价,建立面向产出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”的报告。乐教授首先从专业认证“学生为中心、产出导向、持续改进”的三个核心理念开始解读,介绍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体系架构,指出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内涵就是建构“产出导向”的人才培养体系,并持续改进。她认为,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:一是转变思想,把握机制建设的核心;二是建立面向产出的教育质量标准;三是开展面向产出的课程质量评价,把好过程质量关;四是定期开展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,把好出口质量关。乐教授最后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总结: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,合理定位;明晰专业毕业要求,建立培养标准;建立基于OBE的课程体系,以学生能力达成为导向开展教学、建设和学生指导;通过课程考核评价,社会调研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进行评价;基于评价结果,有针对性地推进专业持续改进。

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刘志军教授做了“完善认证保障机制加强专业内涵建设”的主题报告。刘处长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、建立持续改进机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。他认为,教学质量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:管理目标、概念方法、组织机构、管理活动、有效监控、明确职责、有机整体。评估目的是提高质量;评价目的是判断质量。他详细分析了课程导向的教学与成果导向教育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,重点介绍了认证保障机制与课程发展模式,以及评教与评学等评价机制。

厦门大学教务处处长计国君教授做“‘金课’的课程教学与评价”的主题报告。他首先分析了新时代大学教育面临的挑战,通过中外大学教育的案例分析,透视出现象背后的实质,同时回应了大家较为关注的一些教育热点问题,讲解了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,为什么要建设金课,什么是“金课”,什么是“水课”,“金课”的类型、设计元素、设计原则、模式等内容。他认为,“金课”建设的趋势是标准化、情景化、小组协同研究式。提出了有关“金课”设计11个方面的问题:教师教学工作属性、教师教学能力特征、教学模式与方法、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作用、实验教学设计、理论教学设计、课堂教学语言艺术、心灵教育设计、理论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、课堂教学集成体系设计、行动导向教育等。

在每场报告后,精心安排了充分的交流和研讨环节,学员代表提问积极,提出的大多是具有代表性的共性问题,授课专家认真回答,为学员们答疑解惑。与会学员普遍反映受益匪浅、不虚此行、收获满满


友情链接
扫码访问当前页面
English